当前位置:主页 > 商业资讯 >

每日看点!陇西威远楼(鼓楼)的前世今生

发布时间: 2023-05-15 12:33:05 来源:微游甘肃

概况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陇西威远楼位于陇西城中心,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(公元1023年)。皇佑四年,出于加强武备,韩琦在城东一里处建一楼,起名威远楼,是威震远方之意。

到了元初,汪世显父子扩建城桓时,将威远楼移建城中。公元1341年,官府把计时的铜壶滴漏及报时的更鼓置于楼上,因此俗称鼓楼。

近年来,陇西县先后投入巨资实施威远楼历史文化生态工程建设。该工程分为历史文化生态和安全生态两大部分,2007年完成了历史文化生态建设,主要是对威远楼按原明清风格进行外部彩绘,对一、二、三楼进行了内部素绘,复制了威远楼内外主柱抱柱联,扶正加固了倾斜多年的宋代崇宁钟厅,在楼内制作陈列了《大元巩昌都总帅府辖图》和15平方米《康乾巩昌城沙盘》,撰刻了《威远楼记》。2008年实施了安全生态建设,完成一楼平台及一楼室内地面封闭水泥的拆除,人工仿古砖排气工程、楼基护台排气带管网铺设、四周排气绿化带花岗岩围栏工程等。

最近一次威远楼修缮项目于2014年立项,2015年编制上报了《威远楼修缮工程勘察设计方案》,2016年4月甘肃省文物局批复了设计方案,2018年7月威远楼修缮工程施工图设计通过专家评审并获批,2018年12月下旬完成公开招标,甘肃昊廷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中标。该项目2019年3月15日正式开工,2019年10月18日竣工,11月1日开展了四方验评工作。

重建

明初,因楼木朽败,施工重建。首先砌一巨型砖墩台基,台基之上架木构筑高楼,其外观更加雄伟,故改名为雄镇楼。清康熙55年加以扩建,改修为砖基三层木构楼,成为现今模样。

元世祖中统二年(公元1261年)移于城中。元顺帝至正元年(公元1341年),又设铜壶滴漏,置更鼓于其上,于是得名“鼓楼”。明太祖洪武元年(公元1368年),施工重建,悬“巩昌雄镇”之匾,遂得“雄镇楼”之称。清康熙五十五年(公元1716年)又作修缮。清道光十六年(公元1836年)在楼台东南角设置石晷,并移宋代(北宋崇宁五年)所铸铜钟于楼上,从此又得“钟鼓楼”名,建国后,国家曾先后五次拨出专款,进行修缮和维护。

现在的威远楼为砖基三层木楼。在其看墙、门顶各处,均配有神话人物、飞禽走兽、松竹梅菊及山水花卉等精湛的艺术绘画;屋梁栋柱,均有神工妙笔之作;特别是悬挂在三楼东西两檐的“巩昌雄镇”、“声闻四达”的巨幅匾额,更显得古仆曲雅,气势磅礴。 

1958年以来,陇西县政府组织人力多次对威远楼维修,雕梁画栋,丹青彩绘,焕然一新,为陇西一雄伟建筑。逢年过节,游客可登楼远眺,鸟瞰县城全貌。威远楼为省级保护文物。

规模

与鼓楼同时修建的四大城门,东有永安门,南有武安门,西有静安门,北有清安门。层楼角楼均已毁,惟独威远楼雄踞县城中心。此楼通高26米,台基高11米,楼高15米,长27米,宽17米,一楼负撑栋柱24根,四角檐牙高啄,瓦缝参差,檐下斗拱102朵,楼内梁架扶持制约,结构紧密,垂脊兽头,昂首高蹲,戗脊套兽,栩栩如生,为陇西一雄伟建筑。

传说

清道光十六年(1836),地方官绅要把重达4吨的铜钟移到楼上,但由于楼基高10多米,谁都束手无策,一衣衫褴的老农夫在一旁冷笑。郡守见状便问老农莫非有什么好法子。老农不冷不热地回答:我已是土臃到脖子上的人啦,还会有什么好法子。郡守闻言,恍然大悟,急令人运土堆积,大铜钟沿着土坡缓缓运到了楼上。此钟现还悬挂于威远楼上,为国家一级文物。

二说在1920年12月16日的8级大地震中,威远楼基座裂了一条3寸宽的口子。后来有人在裂缝上打了几支大蚂蟥钉,奇怪的是那裂缝竟慢慢地合上了。现在到威远楼还可以看见那几支蚂蟥铁钉。

文化

威远楼作为陇西的标志性建筑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,它反映的是当时的工艺技巧、艺术风格。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,几经修葺,倍受呵护,使这一凝结了古代人民智慧和汗水的雄伟建筑,随日月天地存续,成为陇西古建筑中最为瑰丽的奇葩。

标签:

为您推荐

随机阅读
  • 最新资讯
  • 热门资讯
财经